<acronym id="qlzst"></acronym>
    1. <p id="qlzst"><label id="qlzst"><small id="qlzst"></small></label></p><track id="qlzst"><strike id="qlzst"><tt id="qlzst"></tt></strike></track>

      賬號登錄


      密碼輸入錯誤
      密碼輸入錯誤

      忘記密碼?

      掃碼登錄

      請使用最新版本犀牛之星app掃描二維碼登錄

      立即注冊 二維碼登錄

      加載更多>>

      北交新股讓利明顯見效!后續行情看市場還是重政策?

      20241 0 來源:犀牛之星 發布時間:2023-02-26 08:47

      去年9月,在成交數量與成交金額出現“小高潮”后,北交所“吸金”氣勢走弱,新股首日破發率開始上升至37.5%。

      接著到12月,破紀錄出現32家企業在北交上市,高頻上市打破了北交所市場的生態和平衡,供需失衡下直接導致不少新股連續首日破發,新股破發率創下87.5%的紀錄。

      極冷的市場行情催生了后續的新股低價發行。

      眼見前人跌的那么慘,后面上市的企業或主動或被動的紛紛降價上市,加上市場配套政策的入市,今年以來北交所上市企業實現0破發,場內打新情緒熱烈,久違的操作行情終于再光臨北交所。

      但,真的這么絲滑嗎~

      北交讓利打新行情消退

      北交所新股發行遇冷,上市公司自降身價并非壞事。大破才有機會大立,對于缺少經驗和歷史的北交所而言,短暫的陣痛期是必然的,恰號能以此為契機進行市場生態修復。

      而從事實看,北交所施行的“暗地壓價”確實成效顯著,也從根源上發現客觀層面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原底價預期定價過高

      北交所的底價制度源自新三板的公開發行制度,有利于對“老股東”權益的保護。但對于發行底價的確定方式,卻尚未有統一的標準。

      很多企業在新三板市場交易時,由于交易不充分不活躍,IPO前二級市場的高價誘導了公司過于自信,加上北交所二級市場持續下跌,整體估值和市盈率下行,導致后續擬上市企業底價定得略高。

      隨著年底的連續破發,市場開始關注發行底價的調整,降價從去年四季度就開始預熱,有30余家企業不止一次的下調發行底價,降價成為臨時解決破發手段。

      二、減少新三板埋伏炒作行為

      除了降價實現價值回歸以外,因為發行底價有了下調的預期,也讓投資者謹慎投資創新層中進入北交所輔導狀態的企業。

      也因此,較好的隔絕部分此前在新三板潛伏炒作的資本,減少新股上市后老股砸盤拋售導致破發的情形。

      從今年的1月6日,北交所為了真正從源頭杜絕這種不良炒作,直接出臺了新股發行定價新準則,要求企業在申請北交所上市發行時,要”以每股凈資產作為發行底價”。

      兩層作用下,今年以來新股首發價格和市盈率都比去年低,12只新股發行的平均市盈率為15.81倍,首發砸盤的情形也幾乎沒有,成功解除“破發”情形。

      但新股發行市盈率降價到15倍,有作用嗎?

      從犀牛之星研究院對新股后續走勢跟蹤研究來看:

       白色空頁.png圖片1.png

      有點作用,但是不多,而且還開始消減了。

      今年以來截至2月24日共上新的12只北交新股中,首發上漲后能維持上揚走勢的僅有3只,其他新股基本在上市次日就開始掉頭陰跌,北交所打新的朋友毫不戀戰。

      可以發現15倍的市盈率確實便宜,畢竟每只新股首發都會有人買入和炒作,但主要影響的是一級市場,對二級市場而言并不存在太明顯的作用。

      并且維持首發熱度單單靠企業低價發行讓利,也影響了企業融資效果和熱情。調低發行價企業募到的資金額減少,如果要保證募資用途,滿足了專項項目后,往往會減少甚至取消對流動資金的補充,也不利于企業后續的發展,選擇上市板塊的時企業也會再考慮到這個點,不利于未來北交所吸引優質標的。

      循環下去,打新資金后續拋售只會更加劇烈,而新股在短暫高潮后還是會掉頭向下,與冷淡的二級市場接軌。

      所以壓價的好處雖然真實存在,但單靠壓價似乎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大盤新股行情齊降溫,待上市新股估值上漲

      全面注冊制的實施,使得北交所上市制度規則與上交所、深交所總體保持一致,北交所估值折價問題有望得到優化,今年以來的北交所和大盤一起持續上揚。

      但近期來看北交所,走勢卻開始明顯比主板疲軟,成交量在有新股的情況下也是慢慢萎縮。

      2.png

      就犀牛之星研究院的觀察,原因大概率和新股降溫有關,近期上市的一致魔芋高開低走,第一天進去的基本全套,最低點收盤;馳誠股份開盤漲一倍,同樣高開低走,賺錢的只有打新的人。

      并且,融資融券、做市交易、北證50指數基金推出,疊加新股收益亮眼,場內的打新資金洶涌而入,標的估值也開始水漲船高。

      可以看到,近期3家過會待上市的新股出現漲價苗頭,發行市盈率有提升的趨勢,平均市盈率17倍左右。

      3.png

      不排除北交所看到上市后新股上市在二級市場的估值穩在18倍后,出現對新股估值進行調整實驗的可能。

      但按這個變化,往下打新的收益大概率會慢慢下來就是了。

      有人認為,新股讓利發行更打的作用在于給北交所打廣告,低于本身價值的標的,這種價值洼地的出現,能吸引場外的投資者進場,以此達到場內資金的流入。

      但很遺憾,從目前的現狀看,讓利作用至少在二級市場內成效不大。從新股后續的走勢來看,首發后大部分新股都陷入陰跌或停滯,投資者中打新的基本不持有,二級接的不賺錢,岸上觀望的也會猶豫,越來越不敢接手。

      畢竟,還有什么比新股上市后行情持續走下坡路更讓觀望的投資者失望的呢?

      二級市場太低迷,一級市場不可能好,北交所不好,基礎層、創新層也很難起來。所以北交所的規劃重點始終沒有離開二級市場的行情流動性。

      開場至今,圍繞如何能讓二級市場流動性起來,北交所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利好政策、基金、審核效率持續升級、新股定價讓利等等,市場卻始終沒太大反應。

      假設問題是板塊內政策不全,那轉板、降門檻、公募可轉債、市值+資金打新、50ETF等預期政策,北交所還會祭出哪個?

      或者是制度執行的不夠徹底,如部分基本不進北交所,形同虛設的公募基金,后續北交所又是否會組織進行調研?

      每一位市場參與者都翹首以盼的等待,在外界質疑和板塊的起伏行情中,等一種驗證,等一個結果。

      結語

      近日,北交所總經理隋強曾在公眾面前表示,針對市場呼聲較高的引入市值配售、改進代碼編制、提高信息批量路質量等建議,北交所將積極研究論證并推動落地。

      這意味著,市場討論已久的北交所市值配售“打新”模式有望正式推出。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北交所將著眼于投融兩端協調發展,多舉措改善市場流動性,提升服務的包容度和精準度,完善市場服務體系,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形成良性市場生態。

      看來,2023年的利好政策都還在路上。


      犀牛之星·研究院原創/出品

      文章作者 | KK

      評論 0條評論
      暫無相關評論信息

      購買文章

      實際支付: ¥0.00

      微信支付:

      客服熱線:0755-86933318

      提示

      返回修改
      提交反饋
      用戶反饋
      在线看片AV网站

      <acronym id="qlzst"></acronym>
      1. <p id="qlzst"><label id="qlzst"><small id="qlzst"></small></label></p><track id="qlzst"><strike id="qlzst"><tt id="qlzst"></tt></strike></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