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早晨,是寒冷的。隨著一波接一波的小陽人居家隔離,大街上人更少了,寒風呼呼的吹著,顯得格外蕭條。
而此時的北交所市場表現也很應景,上市新股一個接一個的破發,打新者的心也是拔涼拔涼的!
北交所新股發行現狀
據犀牛之星數據統計,12月以來,北交所共有24家新股上市,僅有凱華材料、康普化學、辰光醫療以及格利爾4家公司上市首日未破發,其余20只均跌破發行價,破發率高達83%,創北交所月破發率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獲配比例高于1%的新股基本全軍覆沒,無一幸免。
在注冊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新股破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像這次這么來勢洶洶,就算是普遍被市場看好的新股也沒能幸免,這令市場關注度陡然提升。
這到底是何原因呢?
首先,從基本面來看,據統計,這24家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的有10家,占比近42%。而首發上市的平均市盈率為20.6倍,高于目前北交所已上市公司18倍左右的平均市盈率??傮w來看,整體偏高的估值以及今年以來企業的業績下滑占比較大也一定程度促使了新股破發加劇。
其次,從資金面來看,目前北交所并沒有什么新的大額資金入場,此前新基金發行受挫,而近期北交所新股發行節奏較之前有所加快,幾乎是平均每天1-2家,對自身資金也產生分流影響,對于本就流動性不足的北交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后,從市場面來看,近期大盤下跌,二級市場表現低迷,是加劇新股破發的重要因素。反過來來說,新股破發頻繁又進一步使得北交所市場人氣不足,流動性下降,兩者相互作用,循環共振。
最后,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北交所企業總體市值偏小,企業發展大多不夠成熟,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也較大。市場成交量的低迷,流動性的進一步下降,大家都在岸上觀望,參與的人數非常少,誰也不愿意再投資。再加上剛好碰上年底市場避險情緒濃厚,市場風格影響下,以小市值股票為代表的北交所板塊表現欠佳,產生集中“破發”現象。
除此之外,小編大膽猜測或許在疫情防控政策的放開之后,北交所大部分的投資者都已陸續進入陽圈,與新冠病毒戰斗了吧,已經顧不上參與新股投資了。
那么新股的頻頻破發對市場而言到底更多是機會還是風險?
讓我們從上述四方面原因來分析
僅從這20家破發企業的基本面來說,雖然存在今年以來業績變現不佳的企業,但是也不乏業績表現較好的企業。據犀牛之星數據整理,這些企業上半年營收平均達2.49億元,歸母凈利平均為2722.29萬元。業績增速在30%以上的有7家,其中春光藥裝歸母凈利實現翻倍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破發企業中不乏一些醫藥,運輸行業,隨著疫情政策的調整,經濟逐步復蘇,來年是否會給這些行業帶來一些發展機會呢?
從資金端來說,雖然目前北交所相對資金較為匱乏,對于剛成立一年多的北交所來說相信這也只是短暫的。后期隨著融資融券,北證50指數基金的進一步推進,融資渠道的拓寬,也會吸引一波長線增量資金的到來。而近期富國基金公司發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稱,經過20天認購,富國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017521)于12月15日結束募集,共計募資2.665億元。雖然前期募資受挫,但是結果是好的,這也為市場帶來了一絲曙光。
從市場端來說,市場就像一只鐘擺,永遠在短暫的樂觀和不合理的悲觀之間來回擺動。而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破發潮來勢洶洶,其本質就是市場博弈的結果,短期的價格波動并不能反應公司真正的價格,高價值的優質個股必然能經受住市場的檢驗。反過來,現在市場價格處于底部,是否也是投資者低價建倉的好時機呢?
從投資者方面來說,新股頻發破發,也讓他們深刻的認識到“新股不敗”的神話已經不復存在。經過破發潮的洗禮,也讓他們變得越發謹慎,回歸到底層邏輯上,冷靜分析,更加注重價值投資而非價格。
結語
注冊制下股票供給側全面放開,供求關系日益成熟,買方市場逐步形成,在不斷成熟的資本市場下,破發與高漲將共同成為市場常態。
作為投資者,擺正好心態,既不要在牛市行情中,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短期的高收益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在熊市行情里,因情緒而否定整個市場的價值,從而錯失最佳投資機會,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挖掘優質標的,靜待長期價值回歸。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往往市場最悲觀、最絕望的時候,也許是機會來臨的好時候。